2016年2月24日星期三

編織幻象 回憶來得愈近,對方走得愈遠

你永遠不會被失去。閉上兩眼,我還是會見到你。編一些有如吹泡泡的夢,即使明知一碰便碎。在泡泡飄於半空,呈現著希望的同時,你還是會微笑的。

時下年輕人看待愛情時是叛逆,但一段段虛假的愛情裡卻仍有真情。愛情對於我來說是「實驗」,由我來當白老鼠。儘管解剖我,把不明的病毒或藥物注進我的身體吧!看著自己被惡性腫瘤折磨,胸部被切開又縫合,我更加了解了我的構造,也希望讓在我身上做實驗的人,找到她想要我的東西。由於我本質是個貪戀安全感的人,所以每一次都放棄得並不輕鬆,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。

是一場互相折磨的遊戲,誰先受不住了要憐憫對方的,誰就會輸掉。輸了,並不可恥。重要的是,有幸參與這場愛與被愛的遊戲。要成為一個男生,選擇做好人或壞人也沒問題。因為,好男生不一定會遇到好女生,殺人犯也有深愛他的人。要成為一個男生,最重要的是,為自己的高尚和低劣負上全部責任。

雖然這樣說沒大志,但是,沒有夢想的人生,應該比起做一條鹹魚還要休悠。愛情會以各種方法呈現,重點是,並不是呈現的形式。而是,想盡辦法要曝曬在光線之下的,急於要呈現的熱情,才是愛情。看著你的眼睛,我知道了,今天不宜死去。

是有那麼一種人,天生就散發著教人抗拒不了的吸引力。遇上這種人,請別急於否定是自己錯覺,那只是你的嫉妒感發作而已。虛心去視察對方的一舉一動,學習對方比常人卓越之處,你就會活學到,這種難得一見的吸引力法則。

憐憫,是最貼近愛的一次種感情。有點類似那句老話:因愛生憐。在我發現對他憐憫的同時,經已距離愛上他不遠了。我心裡只是嘆息在想,不知道,他對我也有沒有憐憫的感覺?世上最痛苦的是甚麼?不是沒有愛,不是愛不完,而是,不能愛。即使我也知道,我只是不願把一個吻當成一個吻而已。可是,這一個吻,難道不也是我倆美好回憶的總和嗎?

武林崑崙 大刀王五

隋朝末年,天下擾攘,英雄競起,在齊魯大地上出現了一位亂世奇俠。他精通兵書戰策,武藝高強。長得濃眉大眼,相貌堂堂,滿頭鬈髮,又留了一臉絡腮鬍鬚,盤曲如虯,人們都叫他「虯髯客」。時間一長,連他的真實姓名都被人淡忘了。

在司馬遷著名的《史記.游俠列傳》中,漢以來的有名游俠,像朱家、田中、王公、劇孟等人,只是一筆帶過,唯獨有一個人的生平事跡卻占了一半的篇幅,這個人就是西漢文帝、武帝時期的著名游俠——郭解。

荊軻是戰國末年的著名游俠。當時秦國正在進行統一戰爭,準備進兵燕國。為使燕國免遭吞併之禍,荊軻受燕太子丹之遣。行刺秦王,演出了一幕慷慨激昂、悲壯動人的故事。他那種樂於扶助弱小、講義氣、重然諾的豪俠精神,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流傳和稱頌。

津門大俠 霍元甲

游俠多以助人為樂事。大至冒險救人生命,除暴安良,賬窮濟困,小到瑣屑雜事,甚至穿針引線促成婚姻,只要遇到棘手的麻煩,若被他們察知,大凡都願意鼎力相助。唐代宗大曆年間,一位稱崑崙奴的游俠,名叫磨勒,替人排憂解愁,促成了一對青年男女的美好姻緣。

霍元甲(1868-1910),字俊卿,直隸靜河縣(今天津西郊)人。他是清朝末年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武術大師。他身懷迷蹤藝絕技,匡扶正義,為國雪恥,橫掃俄、英、日等國強敵,大長我中華民族的志氣,被人們尊稱為「津門大俠」。

大刀王五,清道光年間生於河北滄州西郊。他原名王正誼,字子彬,因在師兄弟中排行第五,所以人稱王五。後來,王五的名聲如日中天,他的本名倒不大為人所記得了。

清順治年間,一個普通的夜晚,在南京城洪武街的甘姓人家,隨著「哇——」的一聲撕破深夜寂靜的嘹亮啼哭,一個小生命誕生了。據說,這戶甘姓人家,乃西漢名將甘延壽和三國東吳折衝將軍甘寧的後裔。或許是祖先的佑護,這孩子後來果然幹出了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。

清康熙、雍正年間,大江南北縱橫著以拳勇而聞名於世的「八大俠」。其中,名列第二的呂四娘,是「八大俠」中唯一的女俠。呂四娘,單名紅,浙江崇德縣(今浙江桐鄉)人。她是明末著名思想家呂留良的孫女,在家排行老四,所以人稱她為「女俠呂四娘」。

她那麼嬌小、纖弱,又那麼柔媚、迷人。約莫十六、七歲,正是含苞初綻時,加上她總愛穿一身紅線縫製的青衣,更顯得弱不禁風,彷彿一陣旋風就能托她上青雲。誰也不知道她的身世姓名,都管她叫紅線女。

在三千年前的吳越大地,吳國迅速強盛,雄霸一時,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。在它的背後,曾演出了無數英雄俠士的慷慨悲歌。專諸,就是其中一位。

2016年2月23日星期二

俠客 嘯傲江湖

從戰國時代特異於社會的武士群體,到日後滲入民間、綠林的武林高手,輕生重義、知恩圖報的特質始終沒有改變,他們以一身驚人藝業和澎湃熱血,鏟不義於寶劍、除奸佞以神功,為民伸張正義,雖萬死而不辭。這其中不但表現了傳統的俠義精神,也透顯出民族的強健活力,更成為後代永誌不忘的英雄豪傑。

俠,是一個源遠流長的社會階層,俠的文化精神,帶有某種超越意義,深深滲透於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之中,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心理影響。有民眾的內心深處似永遠閃動著俠的影子,似乎永遠保存著一個俠客夢。

「俠」為一種具有特別氣質的人,其起源甚早,見諸典籍,至少春秋時節即已不乏典型。原始的「俠德」,由文字訓詁可知,並無明確的倫理、政治的附加價值標準,但在早期俠客「獨財」的氣質、行為中,已蘊含鮮明的「重交」、「獨行」精神,這些成為俠德的倫理內涵。「俠」在古代有多種稱謂,如「游俠」、「任俠」、「劍士」、「劍客」、「刺客」等等。最早明確提出「俠」這個概念的可能是戰國時的韓非子。他在《五蠹》中將「俠」列為「五蠹」之一,說「儒以文亂法,俠以武犯禁」,明確指出「俠」的特質是以其武力觸犯法律。「俠」的名稱的出現,標誌著武俠階層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群體。

兩漢時,司馬遷作《史記》,專闢一節,為「俠」立傳,稱之為《游俠列傳》。他所說的「游俠」,就其「不軌於正義」這一點看,正與韓非子所謂的「以武犯禁」相同。司馬遷更具體地指出了游俠的三大特徵,即講信用(「其言必信,其行必果」)、願捨己而救人(「已諾必誠,不愛其軀,赴士之阨困」)、施恩於人而不圖報(「既已存亡死生矣,而不矜其能,羞伐其德,蓋亦有足多者焉」)。

西漢時代,承續戰國餘緒,加之社會環境較為寬鬆,法網疏闊,游俠之風大盛。當時社會上擁有一大批自由人士,他們中間,有經商者、有方術之士,有布衣卿相,也有眾多的游俠。